仍然是爱与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只不过这一次是在真实的历史背景和高科技手段的包装下将这个古老的主题演绎得更加绚丽、更加壮观罢了。就像那辆高速行驶的列车奔向即将倒塌的“卡桑德拉大桥”一样,“泰坦尼克号”也将复杂而漫长的人生经验浓缩在其即将沉没前的一瞬间。尤其是当这美好而可怕的一幕是通过一位百岁老人的回忆而呈现给我们的时候,更使其具有了某种既亲切、又疏离的沧桑感。
试想一下,在那艘庞大、舒适、华丽而典雅的远洋巨轮上,在那些孤独、寂寞、漂泊江海而又素昧平生的两千旅客之间,一定发生过一些奇妙而浪漫的故事。只是这些故事已随着“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而永远地沉默了。所幸有一位没有沉没的幸存者,对于自己的人生经验不再保持沉默了。于是,故事便在这位当时的名门闺秀和一位萍水相逢的平民少年之间展开了。照例是一见钟情,照例是反叛婚约,照例是将男女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放在整个文明制度的对立面上加以无条件地肯定,以显示自然法则中那些神秘的东西远比社会法则中那些理性的东西更有价值。或许,人生中的一切意义便全在于兹了。
但是且慢!如果“泰坦尼克号”没有沉没,如果那惊人的灾难没有发生,如果这对恋人没有面临死亡的挑战,那么他们的爱情还会这样美好吗?退一步讲,即使他们在船上是美好的,但当结束了这场浪漫的旅行之后,他们真能冲破阶级差别的障碍和等级观念的束缚吗?再退一步讲,即使他们真的结合在一起了,那么在以后漫长而平凡的日子里,他们能够永远地保持这种美好的激情吗?我以为,回答多半是否定的。
从这一意义上讲,永恒的主题需要有两大要素:只有“死”的可怕才能将“爱”的美好淋漓尽致地烘托出来。当然了,这种烘托不是一种单纯的描绘和渲染,而是让人们在面向死亡的选择中将其本真的自我,将其人性的自由调动出来。只有在“爱”和“死”的考验之中,人们才能丢掉那些世俗的筹算、得失的计较、荣辱的权衡,当人们为了“爱”而不惜一“死”的时候,其主题的升华便进入了一种形而上的高度。这简直是一种宗教,或者说是一种近乎宗教的崇高而忘我的精神境界,是我们这些俗人在适当时候都需要进行一种洗礼的精神场所。这也便是《泰坦尼克号》的意义所在了。
生命中的精华总是脆弱的,就连理性意味十足的黑格尔也曾动情地写到:“万古长存的山岭并不胜于生命短促、瞬息即逝的玫瑰”。或许我们可以反过来说,唯其短暂,才格外显得美好!